多彩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多彩校园 正文
以书为舟 共赴思想远航|国际关系学院“盈怀书社”读书会启动仪式暨首期活动回顾

时间:2025-04-24

分享:

以书为舟 共赴思想远航|国际关系学院“盈怀书社”读书会启动仪式暨首期活动回顾

国际关系学院“盈怀书社”读书会启动仪式

暨首期活动回顾

 

启幕时刻 书香浸润校园

2024年4月16日晚,“盈怀书社”读书会启动仪式暨第一期读书会在学术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宋念申教授主讲,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胡继平教授、副院长许可教授出席本次活动,读书会启动仪式由学生处处长吴启春老师主持。百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精彩的阅读之旅。

 “盈怀”二字取自韩愈“逐客三四公,盈怀赠兰荃”之诗意,寓意以阅读充盈胸怀、以学问联结情谊。主持人吴启春老师强调,“盈怀书社”的成立,既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响应国家“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生动实践。希望同学们可以在经典中探寻文明根脉,在对话中锤炼思辨精神,在阅读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盈怀书社”的每一次阅读能“盈怀”而归。

随后,院长胡继平教授登台致辞,他以“三怀”理念为要点,给国关学子点亮思想灯塔:其一,怀史。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越是在局势动荡之时,我们越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定力,汲取“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其二,怀时。新时代的我们在阅读与思考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更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其三,怀家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胸怀家国,志存高远,我们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真正理解了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我们的研究与探索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打破定式 重构认知图景

盈怀书社首期读书会由副院长许可教授主持以宋念申教授《制造亚洲》的专题分享为学术切入点,通过纵深的历史解读与跨文化对话,开启了一场贯通时空维度的思辨之旅。宋教授从线性史观的霸权性切入,揭露了19世纪欧洲中心主义如何将黑格尔辩证法的机械进化论强加于全球史,尤其以中国明清史为靶心——当西方叙事将明清海禁简化为“封闭保守”时,却刻意遮蔽《东西洋考》中南洋商路的繁荣与清代厦门海关档案里跨国白银的暗涌。这种“五阶段论”的殖民逻辑,不仅催生了“中国长期停滞论”的学术谬误,更成为殖民者“文明使命论”的理论温床:若中国被框定为“千年封建社会”,西方的枪炮便成了“打破蒙昧”的正义之锤。

话题转向空间政治时,宋教授以地图为解剖刀,剖开了帝国扩张的隐秘剧本。1494年《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用一道虚构经线分割地球,五百年后,美军“印太司令部”的责任区地图仍以同样逻辑划定霸权——抽象经度的幽灵从未消散。17世纪欧洲地图中,“鞑靼”这一虚构地理单元从西伯利亚蔓延至满洲,既满足对“东方威胁”的恐惧想象,又为沙俄东扩披上合法外衣,揭示殖民者如何以命名权肢解亚洲主体性。

回归亚洲的主体性讨论,宋教授以边疆的混杂性颠覆了传统地图叙事。边疆绝非国家的边缘,而是多重文明交织的实验场。当我们承认混杂性、拒绝本质主义时,文明才能真正挣脱霸权的绞索。

整场分享如一场思想的爆破,颠覆了“进步—落后”“中心—边缘”的固化认知。正如宋教授所言:“学术不是书斋中的文字游戏,而是重塑世界的实践——在档案里寻找被遮蔽的真相,在边疆的褶皱中触摸文明的脉搏。”

 

思维碰撞 以书会友

互动环节中,思想的火花持续迸发。从历史事件切入,延伸到对空间认知与未来秩序的深度思考。哥伦布未能以其名命名美洲的案例生动展现了历史认知的复杂性,说明"发现"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足以确立命名的权威性,关键在于后续的确认与共识形成。

关于未来行政地图的讨论呈现出多元视角,无论是去边界化的网络构想、无中心的空间想象,还是更高维度的认知突破,都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地缘政治框架。这些构想虽然路径各异,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领土观念和主权概念是否还能有效应对现实挑战。

自由提问环节,进一步拓展了讨论的广度与深度。亚欧边界划分的理解体现了地理标准与人文认同之间的张力;引入心理学研究的建议提示我们关注认知方式对空间理解的影响;人口流动与国家形态的探讨直面全球化时代最迫切的治理难题;而关于"美美与共"的追问则触及文明对话的本质困境。

这些看似分散的问题实则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反思。讨论最终回归到一个根本性命题:在承认人类认知永远存在局限的前提下,我们能否发展出更具包容性的空间表述方式。

互动环节末了,宋教授坦言:“没有完美的地图,但追问本身即是突破边界的开始。

 

落幕与启程 阅读永不止息

活动接近尾声,许可副院长的总结发言,将三枚思想的种子播种于同学们的精神原野。

第一,让语言成为文明的解码器。每个时态背后都藏着民族的记忆逻辑,每个俚语都凝聚着群体的生存智慧。这不是单纯的语言习得,而是在搭建跨时空对话的密钥库。

第二,以思辨锻造认知的棱镜。面对“美美与共”此类的终极命题,浅表的附和从不是解药。凝视地图边界时,请同时听见民族史诗与贸易数据的双重奏鸣。真正的深层思考,是在知识的断层带寻找造山运动的力量。

第三,将阅读铸造成认知的方舟。在这个碎片化信息冲刷记忆的时代,书籍仍是人类最精密的抗熵装置。不必执念于卷帙浩繁,但求构建个性化的认知经纬。

许可副院长殷切劝勉同学们珍视大学时光,他向同学们寄语:“校园给予大家最珍贵的毕业礼物,或许正是面对流变世界时那份从容破译的底气与重构认知的勇气。”

活动最后,吴启春老师将“盈怀书社”活动纪念品赠与宋念申教授,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活动圆满结束。而真正的进步,始于承认复杂性,在反思中寻找更包容的答案,让我们期待下一场精彩的阅读盛宴!

文案 | 付秦粼 李若琪

摄影 | 拱靖淞

排版 | 张晰萌

责编 | 王曼琪

审核 | 庞卓婉

一校 | 段雅婕

二校 | 孙华砚

终审 | 吴启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编:100091

电话:010-62861310

官方视频号

官方微信

Bilibili

版权所有©国际关系学院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