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数字经济快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涉及技术前沿领域的专利诉讼或将成为常态。以智能手机、家电、汽车等高度集成化的智能化个人终端设备为例,一旦这些行业内出现专利侵权纠纷,并且采取了专利禁令措施,可能会对上下游产业链乃至整个行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法律工具,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激励与市场竞争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一个亟需直面的时代课题。
1月16日,由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与北京知产宝公司数据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专利永久禁令救济限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正式对外发布。据介绍,该报告作为专利禁令救济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将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专利保护产生重要指导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院长、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在对当前专利永久禁令救济限制相关法律问题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深入剖析了相关法律条文,广泛收集国内外案例,组织了来自法学界、司法实务界、企业界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通过开展研讨交流,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专利永久禁令救济限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报告以实证数据研究为基础,结合法政策学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在保障专利权利人权益的同时实现产业利益和社会公益的平衡,为知识产权法学、实务指引与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参考。”郝敏教授表示。
北京知产宝公司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甄可人表示,报告通过全面分析相关司法诉讼数据、其他知识产权数据,展示了中国专利禁令救济在司法实践中的使用特点,并针对现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裁判倾向进行了基于数据实证的论述。同时,报告总结了国内学术、司法、实务专家对于专利禁令救济制度及其限制问题的见解,归纳并综合了各界专家的见解,提出了针对禁令救济限制制度的优化策略。
据悉,报告主要有四大亮点,一是基于客观实证数据梳理中国专利禁令救济现状。报告通过全面分析相关司法诉讼数据、其他知识产权数据,展示了中国专利禁令救济在司法实践中的使用特点,并针对现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裁判倾向进行了基于数据实证的论述。二是从法政策学视角聚焦产业实际需求与问题。报告基于法政策学的视角,探讨禁令救济制度对于智能终端设备、高科技制造等高度依赖专利技术的产业的发展影响。此外,还探讨了禁令救济可能引发的产业链连锁效应,并据此提出了贴合产业需求的解决方案。三是全面梳理有关禁令救济制度研究文献的专家观点。报告总结了国内学术、司法、实务专家对于专利禁令救济制度及其限制问题的见解,并通过归纳各界专家观点形成了对于禁令救济限制制度的优化建议。四是通过比较法视角提供未来的优化建议。报告还融合了德国、美国专利禁令救济中的“比例原则”应用经验,并汲取了日本在探讨禁令救济限制时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报告针对立法完善、司法裁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贴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建议。
北京知产宝公司CEO普翔总结表示,报告旨在提醒并告知专业与非专业人士,侵权行为的制止应当存在例外原则,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公众利益及产业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发展。若能秉持这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将极大促进创新环境的优化,同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审校:郝敏